2010年7月6日

EMBA/奇蹟醫院 向無效率開刀 (經濟日報, 2010/07/01)

【摘自7月號EMBA雜誌】


雪堤(Devi Shetty)是印度知名的心臟科醫師。他創立了印度第一個心臟專科醫院;他進行了印度第一個嬰兒心臟手術,當時他開刀的病患才剛出生九天;已故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也是他的病人。


有一次,德蕾莎修女因病住院,看到雪堤正在治療一名全身發紫、病況緊急的幼童,德蕾莎修女告訴雪堤:「現在我知道你為什麼會在這裡了,老天把你送到這個世界上,是要你減輕有心臟疾病兒童的痛苦。」在雪堤心中,這是別人給過他最好的讚美。


1997年德蕾莎修女過世時,雪堤想到跟她相處當中,受到她幫助窮人之心的種種感動,決定創立納拉央納醫院(Narayana Hrudayalaya Hospitals),當起現代羅賓漢。只要上門的病患,醫院一律來者不拒,能夠付錢的就付,沒辦法付錢的就免費。


聽起來,這樣的醫院應該是以公益為主,想必賺不了什麼錢,不太可能單靠診療收費應付醫院的一切開銷,恐怕要有大財主不斷捐款才撐得下去。會這樣猜想是正常的,只是事實偏偏不是這樣。


醫療服務沃爾瑪化


納拉央納將營運不斷改善簡化流程,加上以量攤平成本,形成高效率的結果。納拉央納在邦加羅爾的心臟總院有1,000個床位,根據今年4月經濟學人雜誌(Economist)的數據,相較之下,美國以心臟科為主的醫院平均只有160個床位。包括雪堤在內的40多位心臟科醫師,一星期平均總共要開600次刀。


醫院不僅開刀量大,而且收費便宜。納拉央納的心臟手術平均要價只要2,000美元,然而成功率不遜於在美國要價2萬到10萬美元的相同手術。


五年前,哈佛商學院印度裔教授韓太云(Tarun Khanna)針對納拉央納進行個案研究,他稱納拉央納「將印度的醫療服務沃爾瑪化」。就像沃爾瑪這家全球最大的連鎖賣場,把產品壓到最低價賣給千千萬萬的消費者,薄利多銷賺進大把鈔票,納拉央納也採取低價策略,但它的目標不同,它想要的是治療大批的病患。


開刀流程精準分工


納拉央納設計了完善的手術流程。在手術前後醫生都有醫療團隊百分之百支援,他們只要專注於開刀,不用浪費寶貴時間在行政工作,只做自己最擅長專精、最能為醫院增加價值、非他們不可的部分。


想像一下,大量等待手術的病患,先由支援團隊一關一關準備好,送上手術台由醫生動刀,然後再由支援團隊接手,一關一關做好術後護理,醫生能夠儘快再上手術台。好比一條裝配線,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每個人都只需要把分內的工作做到最好,輸送帶便能不斷往前推進。

最近,總院旁邊再蓋了專治外傷、癌症與眼科的三家醫院,大家共用實驗室、血庫等設備資源,以發揮更大效能。醫院的網站也指出,未來五年,集團在印度的總床位預計將擴展至3萬個,如果達成,納拉央納會成為全印度最大的私人醫院集團,將更有以量議價的能力。


無效營運就該清除


最少的資源做最多的事,納拉央納推出的醫療保險同樣有這樣的影子。兩年前,雪堤在沃頓在線網路周刊上表示,醫院請低收入民眾定時繳交少額保費,積沙成塔合作撐起大家的醫藥費保護傘。


以2007年卡納塔克省的南部地區為例,醫院請當地農民每人每月繳交相當於0.1美元的保費,搭配政府對每人每月0.07美元的保費補助,雖然每人每月的總保費只有微薄的0.2美元,但是因為保戶人數龐大,當年有2.5萬名農民,因而得以在保險支付下順利完成手術。



為了服務鄰國巴基斯坦的急病患者,醫院在印度跟巴基斯坦的邊界設有工作站,只要工作站來了急需治療的病人,工作站會立刻通知雪堤,雪堤再通知合作的印度政府機關,獲得許可後,病患搭醫院的飛機直接抵達院區,醫院大門口就設有簽證服務窗口,等到病患接受治療結束,再搭醫院的飛機回到工作站。


韓太云在個案研究中指出,納拉央納是印度唯一在大門口設有簽證服務的醫院。為了清除任何不夠有效率的營運環節,醫院發揮創意,往各式各樣的新路挺進。


雪堤生長在貧困的家庭,雙親患有重病,因為沒錢看病,他的童年一直是在擔心失去父母的陰影中度過,從那時候開始,他便立志當醫生。現在身為納拉央納的董事長,他依然上手術台開刀,為了救更多病患,尤其是大量經濟情況不佳的病患,他也持續向醫院管理開刀,切除任何沒有效率的部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