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

馬鈴薯與愛爾蘭 (聯合報, 2009/10/16)

【楊照】


如果只管食物,講起義大利,你會想到什麼?義大利麵?或許,可能還會想起各式各樣義大利料理中,總少不掉的紅番茄吧。那講起夏威夷,又會想起什麼?椰子,還是鳳梨?


再是一個稍微難一點的。講起愛爾蘭,你會想起什麼樣的食物?那個苦難卻又充滿文學才氣的愛爾蘭,那個說不定正因為生活苦難而刺激出驚人文學才氣的愛爾蘭,奧登(W.H. Auden)寫給愛爾蘭詩人葉慈(W.B. Yeats)的頌詩中不就說:「Mad Ireland hurt you into poetry.」(瘋狂的愛爾蘭傷你為詩人。)而現代愛爾蘭最大的苦難經驗之一,就是一八四年代的馬鈴薯大歉收所引發的饑荒,餓死了一百萬人,另外有一百萬人被迫逃離愛爾蘭。


不過你知道嗎?在十六世紀之前,義大利沒有紅番茄,夏威夷沒有鳳梨,愛爾蘭也沒有馬鈴薯。今天我們視為這些國家代表性的作物,也真的是這些國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不是土生土長的。


十五、十六世紀,大航海與大發現的時代,同時帶來了大改變。在人類的食物史上,這個時期產生了「哥倫布大交換」,也就是隨著哥倫布的航海成就,世界上原本各自封閉的幾個區域開始交流,這裡的植物種到那裡去,那裡的植物移到這裡來,徹底改變了許多社會的飲食習慣。


例如說,馬鈴薯原本只產於南美洲的秘魯地區。「哥倫布大交換」中被帶到歐洲北部,成功移植。馬鈴薯充滿了澱粉,又有蛋白質跟多種維他命,可以說是世界上少有的「完全食物」,於是北歐的居民當然就紛紛改種馬鈴薯,改以馬鈴薯為日常主食了。馬鈴薯帶來的豐富營養,進而促成了十七、十八世紀北歐各國的人口大增殖。人口越來越多,於是對馬鈴薯的依賴越來越深,像愛爾蘭到十九世紀幾乎變成了單一食糧作物的地區,一旦天候有所不測,馬鈴薯歉收,一夕之間愛爾蘭就挨餓了。


馬鈴薯帶來的人口增加,還製造了另一項歷史效應。那就是歐洲人力過剩,社會中產生了向外發展的巨大壓力。於是即使是危險萬分的航海事業,也有許多人前仆後繼奮勇加入,帝國主義的征服野心不可能得到饜足。


愛爾蘭的「本國史地」,能不談馬鈴薯嗎?可是要談馬鈴薯,能不從西班牙人哥倫布談起,能不談到南美洲秘魯跟英國帝國主義嗎?我們應該認真了解「本國史地」,正因為要實實在在弄清楚「本國史地」,對於知識的探求不能設限,一設限,「本國」凌駕了「史地」,那「本國史地」也就不是真正的「本國史地」了。


【2004-10-29/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