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日
19世紀來 WMO:今年最熱 (中央社, 2010/08/14)
5月26日,巴基斯坦創下攝氏53.5度的高溫紀錄。冰天雪地的俄羅斯,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熱浪侵襲,7月11日記錄到攝氏44度的高溫,引發森林大火,穀物生產受威脅,約25%的收成受影響。
除了環境損失外,極端氣溫也影響民眾健康。高溫不退熱死人情形嚴重,使得俄羅斯的殯儀館陷入癱瘓。據莫斯科市衛生局指出,每年夏天一到,平均每天有360至380人死亡,但今年的人數高達700人,幾乎增加一倍。
位於南半球、目前時值冬天的巴西,雖未記錄到高溫現象,但乾旱氣候仍影響北部和中西部地區。從本週開始,北部阿克里州(Acre)即因森林火災的緣故,環境亮起紅燈。
昨天,巴西國家太空署(Inpe)的衛星在全巴西記錄到1萬3823處火災,旱季和空氣濕度低是引發火災的主因。氣象學家指出,自然災害都是氣候變遷和地球暖化效應發出的警訊。
媒體報導,今年初開始,至少17個國家創下高溫紀錄,其中10個國家的氣溫超過攝氏45度。
專訪魚達人李嘉亮/吃海鮮第一步:記住魚的名 (張老師月刊/陳健瑜)
每一種魚都述說著文化與生活的故事
其實不用等到2048年,現在走一趟魚市場,我們能叫出多少魚的名字呢?過去台灣有「一午、二紅沙、三黑鮸、四嘉臘、五鯧、六沙梭,七丁香、八四破、九狗母、十花飛」的說法,這些阿公阿嬤咀嚼出的海味前十名,而今誰懂?釣魚釣了四十年,曾任《釣魚人》雜誌總監的李嘉亮感慨地說,前陣子他受邀為三十多位資深嚮導講解漁業知識,現場抽問大家能否以台語說出十種魚的俗名,結果只有三個人舉手。
「如果連台灣常見的魚類都不認識,要怎麼談保育呢?就像一個連沙和水泥都分不清楚的人要去蓋房子,根本白搭。」
台灣四面環海,理應與海洋熟稔如友,但多數時候我們與海的關係,僅維繫在海產攤上,杯觥交錯後的幾抹鮮味裡,吃得起最貴的魚,卻遺失聆聽海潮的能力。
「每一種魚背後都有個與文化、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譬如市場常見的嘉臘,曾是珍貴的敬神之魚。「這種魚在韓國、日本都叫真鯛,意為真正的鯛魚,也是祭祀用。」現在拜神已沒那麼講究,嘉臘似乎也被貶為平凡的食用魚。
「我大嫂剛嫁進門時,有一回拿虱目魚祭祖,我老爸看到,氣得當場把魚丟到馬路上去。」他笑著回憶,由於過去虱目魚多養在池塘內,為了讓藻類長得好、魚養得肥,有時會以人畜水肥加以「灌溉」;因此,在老人家看來,拿虱目魚祭祖是大不敬,倒是讓從南部嫁來台北的媳婦嚇得不知所措,明明是家裡常吃的魚,怎麼會是禁忌呢?
神聖或禁忌的產生,皆源自對環境節候的瞭解,知道什麼季節該吃什麼魚、在何處捕撈,以及牠的生長環境……。當種類、產地殊異的魚貨被切片、裝運,簡化成魚塊,也許我們也在便利的生活中,與自然斷了連結。
庶民珍藏的鹹香風味
「你知道四破魚怎麼捕嗎?」這種市場中常見的廉價魚類,曾是漁村不可或缺的美味,捕撈的方式很特別,使用傳統的火誘魚法(日本又稱「焚寄漁法」),以火團引誘魚群靠攏,看見火焰,丁香、四破和青鱗仔等小魚就會爭相撲火,當火勢愈來愈小,魚愈擠愈多,漁民看準時機熄火,升起底下鋪設的漁網,往往就能滿載而歸。
「在動力船還沒發明之前,這算相當有效率的漁撈方式。火誘捕捉的漁獲中,就屬四破魚最美味,刺不多,鱗片也小,在市場上很好賣。」只不過,當時沒有碎冰,運送魚貨多靠人力車或挑擔,從漁港走到市集,魚也沿途退鮮,魚販多會準備鹽巴沿路灑,往往「鮮魚賣到變鹹魚」。「也就是俗諺說的,手腳太慢,嘪赴市啦!」他進一步解釋,魚類死亡後,體內會產生分解酵素進行「自家消化」,若任其腐敗變質,就無法食用,所以包括小卷、丁香、四破和吻仔魚捕撈上岸後,通常會先川燙再製成鹹魚賣,減少退鮮過程的損失。
「東北角的漁船多設有大鐵鍋,將撈上的漁獲及時燙過,就是抓這類小魚。」他還記得二、三十年前,至山間或鄉下釣魚時,常見到家戶門前掛著小袋子,袋內裝的就是醃製過的四破魚。「很珍惜,仔細收藏著慢慢吃。」
守護海資源,從認識魚類開始
選擇不多的年代,一尾小小的四破魚即是天賜的珍饈;選擇太多的今日,滿桌的海味卻可能連名字都記不起來,就即將消逝。李嘉亮表示,最近幾年市場上魚的種類少很多,過度捕撈則可能面臨「努力量」等於零的困境。努力量是指辛勤捕撈所能獲得的量,但是如果海裡只剩一條魚,那麼漁民再怎麼辛苦,能捕的仍是這一條魚而已。
「早些年,我去基隆釣紅目鰱,返航時釣友相互打探,若是比出三根手指,就表示釣了三麻布袋;可是七、八年前再去釣,回航比的三根手指,是指三尾魚。」三麻布袋到三尾,我們無從得知魚群經歷什麼樣的浩劫。
他接著問有沒有聽過「撿風颱魚」:颱風來臨前會有暴潮,大浪將淺海的魚捲到岸邊來,海邊居民紛紛在風雨前搶撿魚隻回家加菜,也常有釣客冒險前往垂釣。「現在連颱風來,魚群也很少。」他手一揮,帶著束手無策的悲觀。
沒有魚了,還能吃魚嗎?改吃食物鏈底層的魚類呢?「只吃底食魚,太理想化了,買魚時,不可能這樣詢問魚販,而且很多生態位階較低的魚種,是鯨豚、鯊魚、鬼頭刀等大魚的食物來源,人不吃的。」舉例來說,台灣東部沿海的專捕飛魚的飛烏虎(又稱鬼頭刀),對人類而言,是肉質鮮美的魚種;牠吃一種銀白色的小魚,俗稱「臭肉」,光聽名稱就讓人倒胃口,實際上也是刺多、魚骨又硬,雖然數量龐大,但是不會成為市集裡販售的商品。
「魚的種類繁多,目前在市場上可以見到的魚,一年都還有一百種以上,很難理出選魚的標準。」概括來說,白帶魚、肉魚(瓜子鯧)、鯖魚、土魠魚、紅目鰱等季節性或全年皆有的魚類,魚群數量堪稱穩定,都是物美價廉的好魚選:
*白帶魚
「大雨過後兩到三個星期,就是捕白帶魚的好時機。」下過雨後,陸地上的肥料流入海裡滋養浮游生物、小魚蝦相繼到出海口覓食,尾隨而來的就是成群飢腸轆轆的白帶魚,待其飽餐,就換船上的漁人出動,期盼豐收帶來的溫飽。
*肉魚
又稱肉鯽仔、瓜子鯧,約莫巴掌大小的鯧魚。現今市面上的肉魚一部分是台灣漁船抓的,另一部分則是「掠乾的」,即購買大陸漁船捕撈的魚貨。若是魚的皮膚看起來明亮有光澤,應就是在台灣近海抓的,要注意的是大陸漁船多以灑鹽取代碎冰,有時魚販會提醒不要再搓鹽,避免過鹹。
*土魠魚
冬天由南中國海北上的魚類。東北季風吹拂下,寒冷的中國沿岸流擾動澎湖較為溫暖的海域,受不了風寒的魚就開始生病,正好給土魠飽餐的機會,在冷熱交會中覓食茁壯。「土魠剛上市很難吃,因為牠剛從南海過來,還沒吃到好東西,須等牠吃飽,肉質由粉紅轉白,才是美味。」令李嘉亮憂心的是,由於近年來漁業不景氣,土魠季一到,漁民便迫不及待放長網撈捕一空,不給滋養的時間,結果造成「一日閹九豬,九日閹無豬」的狀況,不僅吃不到真正的鮮味,供過於求的土魠只好送去加工做成魚塊,反而降低價值。
「為什麼不等肥了再抓?」「為什麼?我想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消費者不清楚,也不在乎。」他再次強調,如果對海洋生態有普及的認識,漁民或許會因為市場的期待而遵守時序,進一步護守漁場良善的循環;但若是始終對海漠不關心呢?李嘉亮一派輕鬆,笑著回答:「這也沒關係,反正等到吻仔魚算條在賣時,人自然就會知道要珍惜資源了。」
夫妻長廝守 會越長越像 (聯合報, 2010/06/30)
人們常說「夫妻臉」,在一起久了,夫妻會愈長愈像。至於原因,科學家現在有了答案。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專家查瓊克(Robert Zajonc)進行實驗以驗證這種現象。他分析比較許多夫妻在新婚與婚後25年拍下的照片,結果發現夫妻會因歲月推移,使得外表更加相似。
生活愈快樂的夫妻,相似度也愈高。這項研究發表在LiveScience.com。
查瓊克指出,年長夫妻更為相似,是因為兩人朝夕相處多年,會模仿彼此的面部表情。換言之,如果另一半具有幽默感,臉部笑出法令紋,伴侶可能也差不多。
其他的研究也顯示,男性和女性最初可能因個性相似而相吸。利物浦大學的科學家2006年在一項研究中,要求參與者從許多張男女個人照片中,判斷每個人的個性。參與者並不曉得相片主角彼此間的關係。結果發現,結婚愈久的夫妻被判斷個性類似處愈多。
人類甚至可能天生會與某些方面擁有相似DNA的人戀愛。
西安大略大學的科學家曾在一項針對雙胞胎的研究中發現,雙胞胎不僅會挑選基因類似的伴侶,同卵雙胞胎配偶外表的相似度,也比異卵雙胞胎配偶更高。
專家表示,夫妻開始形成夫妻臉,可能因為在某些方面彼此已經十分相似了。
2010年9月1日
笑話
1)一位小姐打電話叫計程車. 小姐: 你好,我在中山路口,我要搭計程車。
司機:那妳穿什麼衣服呢? 小姐:我穿藍色上衣,白色裙子。
司機:到那裡? 小姐:到膝蓋
2)老鼠A拿著一張照片,告訴老鼠B說:這是我新交的女朋友, 老鼠B仔細端詳照片,
然後說:那是一隻蝙蝠啊, 老鼠A說:你到底懂不懂啊, 她是空姐ㄟ... ------
3)殯儀館職員:『聽說這位先生是被雷劈死的,為什麼他ㄉ遺容笑的這麼燦爛呢?』
家屬:『唉!都怪那一道閃電!.... 他以為是人家是要給他拍照!』
4)<台語發音哦!> 有個阿婆到雜貨店去,問小姐說:阿你這甘有火爐?
小姐說:妳要烤身體的還是烤肉用的?
阿婆說:烤你去死啦!我要洗頭毛的『飛柔』啦!
6) 有一個人去買披薩.....店員問說:請問要!切成8片還是12片?
那個人就說:我看還是切成8片好了! 12片恐怕吃不完........
汽車產量成長 鋁價就要反彈 (工商時報, 2010/06/23)
俄羅斯億萬富豪德里帕斯卡(Oleg Deripaska)預言,鋁將出現短缺,而雷諾和日產汽車執行長高恩(Carlos Ghosn)則預估,今年全球汽車產量將寫下新紀錄,這2位產業重量級人物的評論透露出全球金屬使用量第2大的鋁,價格可能即將要反彈。
全球最大鋁製造商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United Co. Rusal)執行長德里帕斯卡說,在鋁價這2個月重挫達27%後,約有70%的精煉廠是不賺錢的,因此將在本季關閉精煉廠。高恩則預期,今年汽車製造產量將成長11%。交通車輛為鋁最大宗的使用者。
這2名執行長的看法比華爾街還要樂觀。據彭博社調查19位分析師所得中位數,鋁今年第4季的均價預估為每公噸2,100美元,比現在的價格高5.6%。曾準確預言鋁價2009年將收在2,200美元之上的研究機構Harbor Intelligence,預估鋁價在今年底前將觸及2,500美元價位。
替瑞士信貸操盤48億美元商品基金的卡西(Andrew Karsh)認為:「鋁價將會長期、穩定的攀升,基本面仍然強勁,目前鋁價的下跌是與基本面脫鉤的。」
據彭博社對67位經濟學家所做調查,2010年美國將出現近6年來最快的經濟成長速度,而全球最大的鋁消耗國中國的成長速度,將會是美國的3倍。製造業正帶領著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衝出衰退,5月時已連續第10個月呈現擴張,4月的營建支出更出現2000年以來最大增幅。每5噸鋁中,就有1 噸用於建築。
先前由於市場過份憂慮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該區經濟復甦的負面衝擊,包含24種原物料的標準普爾GSCI指數,在5月25日止的3周內,大跌19%。西歐對鋁的需求約佔全球的15%。
儘管上週標普GSCI指數上揚3.5%,但鋁價則下跌1美元,至1,944美元。
Harbor的分析師威利格斯(Jesus Villegas)指出,歷史經驗顯示,當需求快速增加時,產能通常會出現落後。他預估鋁需求在未來2年會大幅增加,未來5年內最大的供給缺口將出現在 2011年。
歐巴馬對科技的批判 (ECONOMIST,2010/06/14)
美國現任總統加入淵源流長(但錯誤)的科技恐慌症傳統,他最近抨擊了iPad,也曾對部落格與電台談話節目訊息循環不止的各式瘋狂理論大加抱怨。但歐巴馬和他的黑莓機形影不離,他的總統選舉之路是運用網路的典範,他曾繞過主流媒體,利用YouTube把訊息直接傳送給收視者。
「iPod 也好,iPad也罷,還有Xbox和Playstation都一樣,我不曉得它們能幹嘛──資訊變成一種讓人分心、逃避與娛樂的形式,而不是提升能力的工具。」在5月9日對漢普敦大學學生的一場演講裡,歐巴馬先生不但一一點名幾個廠牌,還加入了一個對新科技與新媒體形式大發牢騷的長久傳統。
蘇格拉底曾經對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發明──書寫──深深感到憂心。他擔心,一旦人們仰賴書寫文本,而不是口頭傳統,將會「使得學習者的靈魂開始遺忘」。恩諾斯‧希區考克擔心1790年時的出版風尚「將會使得許多原本有大好前途的青年心靈中毒、道德腐敗。」電影在1910年時被稱為「邪惡的純潔與簡單」;漫畫書在1954年時,被說成引誘少年犯罪;搖滾樂在1956年被控讓年輕人轉為「崇拜惡魔」。希拉蕊‧克林頓在2005年攻擊電玩「偷走了孩子們的純真」。
現在歐巴馬可以說是跟上了潮流。他最近抨擊了iPad,也曾對部落格與電台談話節目訊息循環不止的各式瘋狂理論大加抱怨。但歐巴馬和他的黑莓機形影不離,他的總統選舉之路是運用網路的典範,他曾繞過主流媒體,利用YouTube把訊息直接傳送給收視者。大概這些資訊使用範例都算是好的(提升能力類)而不是壞的(分心與誤導類)。
歐巴馬批評的這些設備,其實有許多具建設性的使用方式。在iTune上,有25萬筆教育性視聽檔案,其中包括許多演講、語言課與課程資料。電玩遊戲早已成為教育工具,除了用於駕駛、士兵與外科醫生訓練之用外,也同樣可運用教學與商業上。此外,哈佛經濟學家賴瑞‧卡茲也猜測,在經濟蕭條期間,電玩和網站讓青少年與失業者有事可忙,這解釋了何以犯罪率並沒有在此一期間大幅上升。
歐巴馬抱怨,科技已經「讓我們的國家與我們的民主承受了新的壓力」。但罪魁禍首是人性,而非科技。新的科技往往有助於強化民主,而非削弱;就像湯瑪斯‧潘恩與其他人曾印行報紙來鼓吹美國獨立,從而使革命觀念廣為人知。
至少歐巴馬先生有件事搞對了:教育是讓人們能夠適應科技變遷,並且善加運用的最好方式。不過,科技無法取代教育與提升能力,事實上它只是有助於完成它們。身為美國第一個懂網路的總統,他應該要瞭解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