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的是寬容。
原文為: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是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但版本卻有二個。
第一個是六尺巷,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地點是安徽桐城:
故事中主角是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張英(1637~1708)。其子為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宰相張廷玉。
六尺巷的故事實際發生在安徽桐城。
張英的府第與吳宅相鄰。吳家蓋房欲佔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得詩,旋即讓地三尺。吳姓家人深為感動,也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此巷在桐城縣西南隅,東起西後街,西抵百子堂,巷南為舊時宰相府,巷北為吳姓住宅,長約100米。
2000年,桐城市政府進行城市改建,當年堂堂的古宅宰相府,被活活拆除,改為國辦的榮軍康復醫院。聞名的六尺巷即座落在該院的院區。原始的巷道和牆也拆了。桐城市政府在離原址不遠處,重新砌了50多米長相隔六尺的兩段牆。
第二個是仁義巷,明正德年間郭璞郭閣老,地點是安陽:
郭璞,安陽人,生於明正德年間。嘉靖十四年中進士,曾兩任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故又稱郭閣老,又至太子太傅,後三次上疏乞歸故里。
郭璞為官清正,主管官員的陞遷任免時,他不徇私,不畏惡,「唯以大公行之」,「以廉著」,官聲頗佳。他才學過人,著述頗豐,計有《學約》、《四思箴》、《四畏箴》、《九字圖說》、《彰德府續志》等,時稱東野先生。他為人正直豁達,不為物喜,不為己悲。
仁義巷是郭璞的祖宅所在地。當年郭家鄰居建房造屋擠佔了郭家一牆之地,郭家人氣不過便和那家論理,一來二去鬧得不可開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懼雙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審理,於是兩家繼續爭執。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將此事回稟已位居「宰輔」的郭璞,希望他能出面為家人「撐腰打氣」。
郭閣老看完書信,心裡已經明白了八九分,馬上叫人潤墨,寫了一封回信,讓人帶了回去。郭夫人一見回信,心中甚是歡喜,急忙拆開細看,只見信中寫著四句詩:
千里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郭夫人看罷書信,覺得還是「閣老」有修養,真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啊,於是又讓家人從自己宅院的一邊讓出了三尺寬的地方給王山使用。
再說王山,見郭家不僅不爭被自己多佔的地方,反而又給自己讓出了三尺,很受感動,不禁想,看人家郭璞在京城做宰相,權高勢重,還給咱一讓再讓,真是高風亮節,令人敬佩,而自己卻占人家的地方,真是太不應該了。於是,他就主動把自己的牆拆了,往後退了三尺,這當中的地方便閒置起來。
後來,從這裡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條小巷。人們為了感念「郭閣老」義讓宅基的品行,便給這條小巷取名叫仁義巷。這條小巷直到2002年老城改造時才消失,但仁義巷的傳說將會永遠在古城人的心裡流傳。
Reference
仁義巷-百度百科
六尺巷-黃念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