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之後,儘管全球經濟已經呈現穩定復甦,然而,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從以往的外需拉動轉為擴大內需,在看好潛在市場拓展空間仍大之下,國際大型外資金融機構紛紛重兵布局中國,其中一項策略就是挖角中國市場業務好手,補強戰力。
今年初以來,觀察外資金融機構的資深高階主管的動向,主要有2種型態:一類型是,金融海嘯之後,外資銀行勢力洗牌,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投資銀行與當時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的華盛頓互惠銀行之後,去年11月即宣布將斥資上億美元,推動企業銀行業務發展,以期在美國以外市場,能夠與全球最頂尖的2大外銀-花旗集團與匯豐控股匹敵。
上周三,摩根大通宣布,已經聘請前匯豐控股商業銀行中國區業務主管賁聖林,出馬擔任其中國區企業銀行業務主管。近日,任職花旗銀行(中國)長達12年,上海籍,並且是首批外資法人銀行總行中,首位大陸本土行長的花旗(中國)行長黃曉光低調離職,據了解,他也受到摩根大通的網羅。
黃曉光上個月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外資銀行不可能像中資銀行那樣,能於全中國各地開設分行,在此前提之下,生存之道便是推出複雜投資結構的創新產品,才能產生比較高的收益;因此,國際化發展與對自身財務要求比較高的陸企,對外銀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客戶群,未來大陸銀行業的分工,會逐漸變成中資銀行願意提供資金,而外資銀行願意提供更具有含金量的諮詢與顧問服務。
然而,不只是投銀挖角外銀好手,外銀看好中國資本市場商機,在進一步拓展投資銀行業務的考量下,也重金延攬投銀資深主管加入。上周,匯豐控股指出,為擴大在中國市場的諮詢與全球資本融資業務,已聘請前野村控股中國投資銀行副董事長王文娟擔任匯豐中國區董事長兼中國企業金融部主管。
另一類型則是從外資金融機構轉戰中國官方體系,出任高階主管。今年初以來,曾任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衍生性商品交易主管的朱長虹,出任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儲備司首席投資官;近日,全球市值第1大,並且為全球最會賺錢的中國工商銀行,首開先例聘請德意志銀行前亞太區總裁張紅力擔任工行副行長。
外資金融圈以往年薪動輒數百萬美元,甚至達到上千萬美元的高薪誘因,吸引許多頂尖金融人才投效。早期,外資要打進中國市場,像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都是不惜砸重金聘請在中國地區擁有廣大政、商界人脈的中國銀行家擔任推手。
只不過,金融海嘯之後,由於理財產品讓投資者產生巨虧,也讓中國的高資產淨值客戶紛紛回流大型中資銀行。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布的「2009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截至去年底,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占比,已經從前年底的2.16%下降至1.71%,此數據已經連續2年下降,而其銀行間貨幣與債券市場占有率也較前年減少8.21%。
在傳統的淨利差業務上,大型陸銀掌握資金優勢,在大型交易的融資案競爭上,外資銀行遠比不上大型陸銀,通常會承銷到風險較大的貸款項目,而且還不一定能夠發放全部的融資額度。相較之下,外資投資銀行之於中國的投銀而言,則具有比較優勢。
不過,中國本地金融機構的學習能力很快,加上中國本地金融機構正積極拓展投銀業務能夠帶來的高手續費收入。舉例而言,中國市場絕大多數指標上市承銷交易,中金公司通常能夠勝出,而外資投銀能夠爭取到共同主辦、承銷,已經相當不容易,預料未來外資金融機構資深人士回流大型中資金融體系的趨勢,將蔚為風潮。
2010年4月29日
中國新視野 外資的中國戰場 (工商時報, 2010/04/2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