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5日

DNA約會 找到最佳拍檔 (元氣周報, 2009/02/27)

相愛容易相處難,老生常談?但如果說這是DNA「不速配」造成,有點概念了嗎?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年初一篇研究報告,說採用激素避孕(一般是口服避孕藥)會影響女性體味,而體味又是女性找到如意郎君的關鍵因素。


科學婚配 承諾你的性福


「味道不對」,所以難相處?聽起來頗有哲思又匪夷所思,且慢,別急著反駁。從化學、生物測試基礎上尋求婚姻配對,這不只在研究中,事實上已經商業化了。


美國佛羅里達州「科學婚配」公司,邀請男女朋友參加他們根據「DNA檔案與體味相關性」進行婚配的測試,她們讓「生物學伴侶」相配,承諾客戶將擁有更好的性生活、較低的相互欺騙風險,以及更高受精率、更健康孩子。


基因伴侶 測基因相容性


瑞士的蘇黎世有家「基因伴侶」公司,則幫助男女測試基因相容性,並經營在這種測試基礎上的婚介機構。兩家公司要價都不低,「基因伴侶」測定一個人的價格是 199美元(約新台幣6千多元),夫婦兩人是299美元(約新台幣1萬元);而「科學婚配」公司一個終身會員價格是995美元(約新台幣3萬3千元)。


汗味T恤 窺探女人喜好


吸引力是受到氣味影響的證據,「味道」這首流行歌也是證據,DNA測試的想法都建立在此基礎上;1995年,瑞士學者發表了著名的「汗味T恤」實驗,請婦女嗅聞年齡相仿男子的T恤。結果發現女人喜歡那些免疫系統與她們不一樣的男子氣味。而免疫系統的差異與免疫細胞的抗原表達密切相關,一般通過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為一基因群來測定


MHC基因 差異大吸引力大


另外一些研究也發現,男人同樣也喜歡MHC基因與他們不同的女子,MHC基因在人類身上常見的是「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基因」。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羅伯茨正計畫一個大規模實驗,他說有些研究認為,臉部的對稱型是重要的,有研究甚至認為,女人喜歡MHC類似的男性面容。


羅伯茨提出,「臉部」可能是篩選過程最初的部分,我們尋找與我們相對類似的人,「到了更親密的階段,氣味就幫助我們淘汰那些和我們太相似的人。」


其他研究也認為,適當的差異要比極端的差異更好,所以,就算你和配偶是最佳拍檔,但倘若你僅僅看重於伴侶100%基因差異的測試,你可能想錯了而挑錯對象。


社會因素 也影響吸引力


社會因素也對吸引力產生影響,人們會被那些具有相似智力、教育和社會經濟背景的人吸引,羅伯茨認為人們不該為他人擇偶做建議


兜了半天,似乎一切又回原點。


小檔案》她專攻「浪漫化學」


海倫費雪(Helen Fisher),美知名生物人類學家、作家,專攻兩性、情感問題,任教羅格斯大學教授,為「男女來電網」Chemistry.com顧問,相信所謂浪漫化學。有16本著作,其中兩本:


《為何是他、為何是她:了解人格類型尋找真愛》Why Him, Why Her:Finding Real Love by Understanding Your Personality Type


《為何而愛:天性和羅曼蒂克愛情的化學物質》Why We Love: The Nature And Chemistry Of Romantic Love


【2009/02/22 元氣周報】

讓孩子自律的祕密科學 (李察.韋斯曼, 2009/11/23)

培養自我的約束能力時,注意孩子的好奇心與叛逆的心態,試著用委婉的方式提出要求,會得到較好的效果。


李察.韋斯曼是英國著名的怪咖心理學教授,曾是獲獎無數的職業魔術師,倫敦魔術協會最年輕的會員之一。後為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博士,並獲頒劍橋三一學院 Perrott-Warrick獎學金,目前負責英國賀福郡大學心理系的研究單位,專門針對鬼魂、奇蹟、魔術、騙術和直覺等心理學進行科學研究。


讓孩子自律的祕密科學


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思考實驗吧。想像你打算在一家高檔的咖啡店裡待一小時,你走到店裡,服務生送上一長串誘人的糕點選單,糕點的份量很少,但相當美味。你瀏覽那份選單,選出最愛的一種,或許是一份美味的起司蛋糕、誘人的奶油蛋糕,或是可口的水果派。你點了糕點後,服務生送上一份很小、但相當誘人的夢幻糕點。你現在想像糕點就放在你面前,令人垂涎三尺。正當你要動手時,服務生說今天咖啡店有特價優惠活動,你可以現在就吃一份糕點,或是等三十分鐘,用同樣價格吃到兩份。你會怎麼做?你會等候三十分鐘,還是連服務生的話都還沒聽完,就把蛋糕掃進肚子裡了?


六0年代末期,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實際做了一個類似上述情境的驚人實驗,他和研究團隊帶了一大包棉花糖與一個鐘鈴,到附近的學校找四歲幼童做實驗。實驗時,他們一次找一位幼童進房間,帶他們到一張桌子前面坐下來,桌上放著一顆棉花糖、一個鐘鈴、還有兩顆棉花糖。他們對小孩說,研究人員需要離開幾分鐘,在他回來以前,如果他們都不碰桌上的東西,就能吃兩顆棉花糖。實驗者也對小孩說,他們可以隨時搖鈴請研究人員回來,但是這麼做就只能得到一顆棉花糖。


他們讓每個孩子都面對類似你剛剛想像的糕點難題。提早搖鈴,就只能吃一顆棉花糖;等待一下,就可以得到雙倍報酬。這種看似簡單的測試可以精確衡量每位小孩的自我約束力,有三分之一的小孩馬上就吃下一顆棉花糖,另外三分之一是等了一會兒才搖鈴,最後三分之一則是等實驗人員回來,所以他們可以獲得兩顆棉花糖。


不過,米歇爾不只想知道多少比例的孩童可以抗拒誘惑而已,他就像那些因為等候而獲得兩顆棉花糖的孩子一樣,其實他是放眼長期更特別的研究。十年後,米歇爾盡力聯絡上這些小孩的父母,詢問這些青少年的成長情況,他們過得還好嗎?有事先計畫的習慣嗎?遇到挫折容易放棄嗎?沒想到多年前和三顆棉花糖與一個鐘鈴共處幾分鐘的結果,竟然可以用來預測未來的情況。那些等實驗結束才得到兩顆棉花糖的孩子,通常長大後比較能夠自我激勵,善於因應困難,面對挫折時也比較能夠堅持下去。相反的,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則容易分心,比較沒有動力,做起事來雜亂無章。


能夠延遲立即享樂並專注長期的成果,是達成重要目標與抱負的關鍵。例如研究顯示,學生的自律程度比智力測驗成績更能有效預測未來的學業成績。能抗拒誘人糕點的減肥者比較快瘦下來,能撐完課業複習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好,願意練習好幾小時的運動選手贏得較多獎牌。米歇爾的研究顯示,這種能力是在幼年形成的,成長過程中持續不變。他的研究也透露,大多數的小孩都會選擇馬上吃下一顆棉花糖,而不是等幾分鐘後才吃兩顆,他們在人生中也比較難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剛好碰上「馬上吃下棉花糖」的孩子,什麼是幫他們控制衝動與守規矩的最好方法?是好言相勸(「當個乖孩子,只上網三十分鐘好嗎?」)?還是語帶威脅比較好(「你再不關電腦,我就沒收你的滑鼠!」)?六0年代中期,史丹佛大學的強納生.弗利德曼(Jonathan Freedman)做了一個實驗探討這個議題,結果令人意外。他從加州兩家學校找來四十位七到十歲的男孩,一次邀一位進房間,請他為五種玩具給分,以顯示他喜歡那些玩具的程度,分數從0到100,0代表「玩具很爛」,100代表「玩具很酷」。其中四種玩具很普通,分別是廉價的塑膠潛水艇、小孩的棒球手套、玩具牽引機、玩具步槍。相反的,第五種玩具特別貴也特別有趣,可說是玩具中的精品,是六0年代的尖端科技:電動機器人。


等男孩做完評估後,研究人員解釋,他需要離開房間幾分鐘去辦點事情,他告訴男孩可以隨意玩前四種玩具,但不要去摸機器人。他還清楚對其中一半的孩子說,要是不聽話,會有壞事發生(「如果你玩機器人,我會很生氣,我會處罰你」)。他對另一半的孩子講得比較委婉(「不要玩機器人,那樣不乖。」)研究人員離開後,留下男孩渴望地盯著機器人那雙「來吧,找我玩」的閃爍雙眼。五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謝謝男孩參與實驗,並讓他離開。


研究人員離開時,男孩會不會禁不起誘惑?為了一探究竟,研究人員在機器人裡面裝了祕密裝置,可以判斷玩具是否被啟動了。結果資料顯示,只有兩位男孩有自制力,沒碰機器人。其中一位來自「嚴厲警告組」,另一位是來自「委婉勸說組」。當研究人員不在場執行不准玩機器人的規範時,實驗證明兩種方式都一樣沒效


不過,弗利德曼並未預期短期有什麼實質差異,他比較感興趣的是長期有什麼差異。六週後,他派一位女性研究人員回到學校,顯然是找同一批男孩做不同的研究,她一次找一位男孩進房間裡,叫他畫畫。之前那五樣玩具還是放在房間的角落,小孩畫完後,研究人員告訴孩子,現在可以玩任何玩具幾分鐘。這次他們不對玩具設限了,每樣都可以隨意玩。結果,原本屬於「嚴厲警告組」的男孩中,有77%跑去玩機器人,「委婉勸說組」中則只有33%玩機器人。沒想到幾週前不同的規定方式,竟然會對男孩後續的行為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委婉勸說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


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


有幾種可能的解釋。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那和人思考威脅的方式有關。通常,只有在不希望對方做他想做的事時,我們才需要提出威脅。對方愈想做某件事時,就需要愈大的威脅,才能避免他去做。根據這項理論,孩子聽到嚴厲警告時,他的潛意識會想:「哇!只有在我真的很想做某件事,但大家不讓我做時,他們才會對我做那麼大的威脅,所以我一定是很想玩那個機器人。」同理,當你委婉要求男孩不要玩機器人,會讓他們覺得他們其實沒那麼想玩機器人


有的研究人員認為,威脅一出,馬上把機器人提升到「禁果」的地位,反而誘發由來已久的人性傾向:你愈禁止,我愈想得到。雖然學術界也強烈質疑這傾向可能是因為好奇心或叛逆的心態使然,但大家都同意這個效果很強大,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想禁止青少年抽煙、喝酒、開快車,卻常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在自律的祕密科學中,有些小孩天生就有克制衝動的能力,有些小孩則難以抗拒立即滿足的誘惑。對於那些馬上吃一顆棉花糖,而不是等著吃兩顆的孩子來說,想要灌輸他們自我約束力,顯然你對他們的威脅愈小,效果愈大


(本文轉載自李察.韋斯曼新書《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中文版由漫遊者文化出版)

2009年11月24日

Apple CEO Steve Jobs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全文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不要被教條所侷限--盲從教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最重要的,擁有追隨自己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Apple CEO Steve Jobs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全文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求知若飢 ,虛心若愚 )


今天,我只說三個故事,不談大道理,三個故事就好。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人生中的點點滴滴如何串連在一起


我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待了六個月就辦休學了。! 到我退學前,一共休學了十八個月。那麼,我為什麼休學?(聽眾笑)這得從我出生前講起。


我的親生母親當時是個研究生,年輕未婚媽媽,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


她強烈覺得應該讓有大學畢業的人收養我,所以我出生時,她就準備讓我被一對律師夫婦收養。 但是這對夫妻到了最後一刻反悔了,他們想收養女孩。


所以在等待收養名單上的一對夫妻,我的養父母,在一天半夜裡接到一通電話, 問他們「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們要認養他嗎?」而他們的回答是「當然要」。


後來,我的生母發現,我現在的媽媽從來沒有大學畢業, 我現在的爸爸則連高中畢業也沒有。 她拒絕在認養文件上做最後簽字。直到幾個月後,我的養父母保證將來一定會讓我上大學,她的態度才軟化。


十七年後,我上大學了。但是當時我無知地選了一所學費幾乎跟史丹佛一樣貴的大學(聽眾笑),我那工人階級的父母將所有積蓄都花在我的學費上。


六個月後,我看不出唸這個書的價值何在。那時候,我不知道這輩子要幹什麼,也不知道唸大學能對我有什麼幫助,只知道我為了唸這個書,花光了我父母這輩子的所有積蓄。所以,我決定休學,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


當時這個決定看來相當可怕,可是現在看來,那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聽眾鼓掌!)


當我休學之後,我再也不用上我沒興趣的必修課,把時間拿去聽那些我有興趣的課。這一點也不浪漫。


我沒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裡的地板上,靠著回收可樂空罐的退費五分錢買吃的。每個星期天晚上? o? 咫C哩的路,繞過大半個鎮 去印度教的 Hare Krishna 神廟吃頓好料,我喜歡 Hare Krishna 神廟的好料。


就這樣追隨我的好奇與直覺,大部分我所投入過的事務, 後來看來都成了無比珍貴的經歷(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


舉個例! 來! 說。當時里德學院有著大概是全國最好的書寫教育。校園內的每一張海報上,每個抽屜的標籤上,都是美麗的手寫字。


因為我休學了,可以不照正常選課程序來,所以我跑去上書寫課。 我學了 serif 與sanserif ! 字體,學到在不同字母組合間變更字間距,學到活字印刷偉大的地方。


書寫的美好、歷史感與藝術感是科學所無法掌握的,我覺得這很迷人。


我沒預期過學這些東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麼實際作用,不過十年後,當我在設計第一台麥金塔時,我想起了當時所學的東西,所以把這些東西都設計進了麥金塔裡? A? o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東西的電腦。


如果我沒沉溺於那樣一門課裡,麥金塔可能就不會有多重字體跟等比例間距字體了。


又因為 Windows抄襲了麥金塔的使用方式(聽眾鼓掌大笑)。因此,如果當年我沒有休學,沒有去上那門書寫課,大概所有的個人電腦都不會有這些東西,印! 不! 出現在我們看到的漂亮的字來了。


當然,當我還在大學裡時,不可能把這些點點滴滴預先串連在一起,但在十年後的今天回顧,一切就顯得非常清楚。


我再說一次,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 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


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 多! 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 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


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Jobs停下來喝水)


我的第二個故事,是有關愛與失去


我很幸運-年輕時就發現自己愛做什麼事。我二十歲時,跟 Steve Wozniak在我爸媽的車庫裡開始了蘋果電腦的事業。!


我們拚命工作,蘋果電腦在十年間從一間車庫裡的兩個小夥子擴展 ! 成了一家員工超過四千人、市價二十億美金的公司。在那事件之前一年推出了我們最棒的作品-麥金塔電腦( Macintosh),那時我才剛邁入三十歲;然後,我被解僱了。


我怎麼會被自己創辦的公司給解僱了?(聽眾笑)


嗯,當蘋果電腦成長後,我請了一個我以為在經營公司上很有才幹的傢伙來,他在頭幾年也確實幹得不錯。可是我們對未來的願景不同,最後只好分道揚鑣,董事會站在他那邊,就這樣在我 30歲的時候,公開把我給解僱了。


我失去了整個生活的重心,我的人生就這樣被摧毀。


有幾個月,我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我覺得我令企業界的前輩們失望-我把他們交給我的接力棒弄丟了。


我見了創辦 HP的 David Packard跟創辦Intel的 Bob Noyce,跟他們說很抱歉我把事情給搞砸了。我成了公眾眼中失敗的示範,我甚至想要離開矽谷。


但是漸漸的,我發現,我還是喜愛那些我做過的事情,在蘋果電腦中經歷的那些事絲毫沒有改變我愛做的事。


雖然我被否定了,可是我還是愛做那些事情,所以我決定從頭來過。 當時我沒發現,但現在看來,被蘋果電腦開除,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事情。


成功的沉重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麼確定,讓我自由進入這輩子最有創意的年代。


接下來五年,我開了一家叫做 NeXT 的公司,又開一家叫做 Pixar 的公司,也跟後來的老婆(Laurene)談起了戀愛。


Pixar接著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現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公司(聽眾鼓掌大笑)。


然後,蘋果電腦買下了 NeXT,我回到了蘋果,我們在 NeXT發展的技術成了蘋果電腦後來復興的核心部份。我也有了個美妙的家庭。我很確定,如果當年蘋果電腦沒開除我,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


這帖藥很苦口,可是我想蘋果電腦這個病人需要這帖藥。


有時候,人生會用磚頭打你的頭。不要喪失信心。


我確信我愛我所做的事情,這就是這些年來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I loved what I did)。


你得找出你的最愛,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侶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


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而且,如同任何偉大的事業,事情只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繼續找,別停頓。(聽眾鼓掌, Jobs喝水)


我的第三個故事,是關於死亡


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聽眾笑~~~~~~~~~~~~~~)


這對我影響深遠, 在過去 33 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麼?」


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 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改變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


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能順心而為。


一年前,我被診斷出癌症。我在早上七點半作斷層掃瞄,在胰臟清楚出現一個腫瘤,我連胰臟是什麼都不知道。醫生告訴我,那幾乎可以確定是一種不治之症,預計我大概活不到三到六個月了。


醫生建議我回家,好好跟親人們聚一聚,這是醫生對臨終病人的標準建議。


那代表你得試著在幾個月內把你將來十年想跟小孩講的話講完。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會儘量輕鬆。那代表你得跟人說再見了。


我整天想著那個診斷結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從喉嚨伸入一個內視鏡,穿過胃進到腸子,將探針伸進胰臟,取了一些腫瘤細胞出來。


我打了鎮靜劑,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場。她後來跟我說,當醫生們用顯微鏡看過那些細胞後,他們都哭了,因為那是非常少見的一種胰臟癌,可以用手術治好。所以我接受了手術,康復了。(聽眾鼓掌~~~~~~~)


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時候,我希望那會繼續是未來幾十年內最接近的一次。


經歷此事後,我可以比先前死亡只是純粹想像時,要能更肯定地告訴你們下面這些:沒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 (聽眾笑~~~~~~~~~~)


但是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終點,沒有人逃得過。這是註定的,因為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人們,給新生代開出道路。


現在你們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將來,你們也會逐漸變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講得這麼戲劇化,但是這是真的。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


不要被教條所侷限-- 盲從教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


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最重要的,擁有追隨自己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聽眾鼓掌~~~~~)


在我年輕時,有本神奇的雜誌叫做 《Whole Earth Catalog》, 當年這可是我們的經典讀物。那是位住在離這不遠的 Menlo Park的Stewart Brand發行的,他把雜誌辦得很有詩意。


那是 1960年代末期,個人電腦跟桌上出版還沒出現,所有內容都是打字機、剪刀跟拍立得相機做出來的。 雜誌內容有點像印在紙上的平面 Google,在Google 出現之前35年就有了:這本雜誌很理想主義,充滿新奇工具與偉大的見解。


Stewart 跟他的團隊出版了好幾期的《Whole Earth Catalog》, 然後很自然的,最後出了停刊號。當時是 1970 年代中期,我正是你們現在這個年齡的時候。在停刊號的封底,有張清晨鄉間小路的照片,那種你四處搭便車冒險旅行時會經過的鄉間小路。在照片下印了行小字: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那是他們親筆寫下的告別訊息,我總是以此自許。 當你們畢業,展開新生活,我也以此祝福你們。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

20年內 北極冰帽消失(聯合報, 2009/10/16)

南極冰原崩解 超乎想像地快 (聯合報, 2009/11/24)

南極東部冰原原本被認為並未受全球暖化太大影響,但一項新研究顯示,自2006年起,當地冰原已喪失數十億噸冰體,未來很可能導致海平面升高,並影響各國港務運作,造成經濟損失。


科學家擔憂,全球溫度上升可能引發南極西部快速崩解。南極西部融解的冰水,將足以讓全球海平面上升約5公尺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預測,海平面將在2100年前上升18至59公分,但這項估計並未將格陵蘭及南極冰原瓦解的潛在影響列入。


IPCC科學家表示,即使吸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降低,海平面仍可能上升近1公尺,此威脅足以讓一些小島國家無法生存,地處低窪三角洲上的民宅亦將被淹沒。


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報告則指出,由於冰帽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全球主要港口城市的淹水損失在2050年將高達28兆美元。


WWF瑞士分部氣候和能源議題負責人紹爾說:「如果從現在到2050年氣溫上升攝氏0.5至2度,海平面可能上升0.5公尺,將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這項由德國保險公司安聯集團參與的研究報告指出,此一海平面上升幅度,將使全球前136個濱海城市損失高達28兆美元。




數百座冰山 直衝紐西蘭(聯合報, 2009/11/24)

澳洲南極部的一位冰川學家說,衛星影像顯示,冰山已漂過奧克蘭群島,目前正朝位於東北方約450公里外的紐西蘭南島前進。紐西蘭已在冰山出現的南大洋地區發布沿海航行警報。


楊恩說:「這塊大浮冰離開南極時,面積很可能達30平方公里。」浮冰在南極轉了一圈,較大的部分崩裂,形成較小的冰山,並成群往紐西蘭南島方向漂移。


這麼多冰山如此接近紐西蘭,是2006年以來頭一遭。當時一些冰山漂流至與紐西蘭海岸線相距不到25公里之處,也是紐西蘭外海1931年以來首次發現冰山。




20年內 北極冰帽消失(聯合報, 2009/10/16)


英國劍橋大學極地海洋科學家華德翰表示,全球暖化將使北極冰帽在20年內夏季完全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並危害海豹和北極熊等野生動物。大部分冰融將在10年內發生,北極變成不凍海,某個夏天屆時可能將出現船舶自由通行的場面。


這樣的改變會顯示在從太空拍攝的照片上,地球表面將呈現藍色而非白色,俄羅斯北方也將出現船隻可以航行的新航道


北極冰帽融化是全球暖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世界領袖12月參加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制定新氣候條約時,對此應該有所警惕。


今年3月至5月在北極採集資料的華德翰在聲明中說:「這項數據支持大家的新共識,20年內北極冰帽夏季將會完全消失,而大部份萎縮會在10年內發生。數據是根據冰帽範圍和厚度隨著季節的變化、溫度的改變和風力,尤其是冰的組成計算出。」




吉利馬札羅山冰原 20年內消失(聯合報, 2009/11/04)


美國二日公布一項研究指出,根據近一世紀的數據顯示,非洲境內最高峰吉利馬札羅山(Mount Kilimanjaro )的峰頂冰原迅速萎縮,可能在20年內完全消失,主因可能是全球暖化所致。


古生物氣象學家表示,2007年覆蓋吉利馬札羅山的冰原僅剩1.9平方公里,相較於1912年的12平方公里,大幅減少85%,而且自2000年以來,冰原已萎縮26%。


學者追蹤過去95年的數據及地球衛星照片,研究其冰原縮小情形,預測要不了20年,存在於吉利馬札羅山頂1萬2千年的冰原將消失無蹤,依賴該區生存的物種也將面臨滅絕危機。


研究發現,最可能導致冰原消失的原因是全球溫度上升。

2009年11月23日

離開臺灣,長知識唷~~~

讓我們從美洲出發走一圈:


到了美國,才知道不管對方是誰,你都可以打個官司告一告。


到了夏威夷,才知道女人可以不必買胸罩。


到了加拿大,才知道面積比中國還大的地方;人比北京還少。


到了墨西哥,才知道要去美國,還可以走地下道。


到了巴拿馬,才知道一條河,也代表了主權的重要。


到了巴西,才知道衣服穿得很少也用不著害臊。


到了古巴,才知道雪茄有N種味道。


到了智利,才知道火車在境內拐個彎也很難辦到。


到了阿根廷,才知道不懂足球會讓人暈倒。




到歐洲了:




到了北歐,才知道太陽也會睡懶覺。


到了德國,才知道一板一眼,竟然是雙B的驕傲。


到了英國,才知道童話中的幸福與快樂都是偽造。


到了荷蘭,才知道海平面原來這麼高。


到了法國,才知道被人調戲,還會很有情調。


到了西班牙,才知道被牛拱到天上,還可以哈哈大笑。


到了南斯拉夫,才知道為什麼有人不願回到祖國的懷抱。


到了俄羅斯,才知道伏特加是一種飲料。


到了奧地利,才知道連個乞丐都能彈上一支小調。


到了瑞士,才知道開個銀行帳戶,沒有百萬美金是會被人恥笑。


到了丹麥,才知道編個童話其實可以不打草稿。


到了希臘,才知道迷人的地方其實都是破廟。


到了梵蒂岡,才知道在境內任何地方開槍,都可以打著羅馬的鳥。




過了地中海,來到非洲:




到了非洲,才知道人吃人有時候也是一種需要。


到了埃及,才知道一座塔能有多麼奧妙。


到了撒哈拉,才知道節約用水的重要。


到了南非,才知道象牙比鑽石還少。


前往中東:




到了中東,才知道竟然會分不清楚個人的生命與民族尊嚴到底誰重要。


到了阿拉伯,才知道做男人是多麼的驕傲。


到了阿富汗,才知道冤枉都不能上告。


到了伊拉克,才知道槍砲彈藥;隨處都能撿到。




回到亞洲:


到了日本,才知道死不認帳的人有時候還會很有禮貌。


到了韓國,才知道亞洲足球使上帝都差點瘋掉。


到了中國,才知道十個九個騙,還有一個在訓練。


到了香港,才知道明星都會戴著口罩。


到了泰國,才知道漂亮妹妹褲檔裡有小鳥。

美國畜牧大亨都不敢吃自己養的牛肉!那你呢? (《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作者霍華.李曼)

我是一個第四代的酪農業者兼農場主人,在蒙大拿州一個酪農場裡長大,並且在那兒經營一家肉畜養殖場達二十年之久,關於這個國家的牲口是如何被飼養長大,肉類又是怎樣被製造出來,我可是知道得比誰都清楚。


如今,我是國際素食聯盟的主席!


當然,我也曾經跟旁邊那個傢伙一樣熱愛享用我的牛排,不過,如果你和我一樣清楚知道這些牛排是由什麼變來的,以及它們會對你產生什麼影響,你大概就會和我一樣成為一位素食者了!還有,不管你相不相信,身為一個完全不碰任何動物性食品的純素者,現在的我比以往享受到更多「吃」的樂趣。


如果你是一個身在美國的肉食者,我想你有權利知道,你跟你所吃下肚的牛其實有著某些共通點,那就是--它們也吃肉!


當一隻牛被屠宰時,它全身大約有一半左右的重量不會進入人類的肚子:包括胃腸、內臟、頭部、四蹄、角,還有骨頭和血。這些人類不吃的部位都被倒入牲畜處理的巨型研磨機中,此外,凡是農場裡發現生病的牛或其它牲畜,下場也是一樣,只不過病畜是整隻一起丟下去。牲畜處理是一個年營業額高達24 億美金的產業,每年要處理2,000 萬噸重的動物死屍。在美國,動物的屍體不論是被瘟疫蹂躝得多麼面目全非,或是被癌症折磨得多麼不成獸形,還是多麼極盡的腐敗骯髒,牲畜處理業者都會張開雙臂歡迎它們。


除了農場牲口外,牲畜處理業者的另一個主要處理對象,就是安樂死的寵物--每年都有600 萬到700 萬的貓咪和小狗在動物收容所裡結束生命。最後,巨型研磨機裡的成員還要加上被動物防制機構捕捉並安樂死的動物,以及捕狗大隊沿街捕殺的犧牲者。


1997 年8 月,牛隻海棉樣腦病變(即俗稱的狂牛症)疫情逐漸擴散,為了因應民眾日益高昇的惶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佈了一項新法規,明文禁止用「反芻蛋白質」(以反芻動物煉成的蛋白質)來餵養反芻動物,因此,就這道禁令被實際執行的程度來看,我們再也不能把牛變成「同類相食」的動物了!


牠們將不用再吃牛、棉羊或山羊的屍體,不過牠們仍然狼吞虎嚥著與自己同種的動物屍體所磨製的飼料,包括死馬、死狗、死貓、死豬、死雞、死火雞,還有牠們的血和排泄物。全美國9,000 萬隻肉牛裡,大約有75%的牛仍舊被餵以動物屍身加工煉製的飼料來「加強營養」。


在飼料中摻用動物的排泄物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因為牲口業者發現,要處理他們產業每年所製造的1.6 億噸牲口廢物,這是最有效的方法──阿肯色州的農場每年平均要餵牛吃超過50 噸的雞糞。「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曾報導過一個阿肯色州的牧場主人,說他最近才購得一批由當地雞農在雞舍地板上收集到的雞糞,重達745 噸!他把這些雞糞和少量的黃豆殼混合後,餵給他的800 頭牲口,好讓這些牛能夠「肥得像一顆顆奶油球!」他進一步解釋道:「如果我沒有這些雞糞,就得賣掉一半的牲口,因為其他的飼料實在太貴了!」了解了嗎?如果你是一個肉食者,這就是你的食物所吃的東西!


吃下生病或不健康動物的肉,對人類致病的程度有多嚴重,我們所知並不完全,但我們清楚知道,有些疾病(例如狂犬病)的確會經由宿主動物傳染給人類;此外,一般的食物中毒多由常見的「出血性大腸桿菌」這類微生物所引起,只要食物受到排泄物污染,就會造成中毒,每年平均有9,000 個美國人因此死亡,而大約有80%的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腐敗的肉類所引致。如今,我們還知道,狂牛症不僅能「跨物種」傳染,還能在人體內創造出新的變種病菌,引發足以破壞腦部並致人死命的賈庫氏症(就是人類狂牛症)。


有趣的是,如果你敢在這個國家裡說出事實,那就等著吃官司吧!1996 年4月,我坐在「歐普拉.溫芙蕾脫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的錄影舞台上,看著滿滿一攝影棚觀眾的震驚表情,因為他們有生以來頭一次聽說我們正把牛變成同類相食的動物。「現在,」我解釋道:「我們正走在英國走過的同一條路上--花十年的時間把狂牛症當作公共關係議題來討論,而不是針對它作些實際的應對處理。


在美國,每年有10 萬頭牛在前一晚還好端端的,第二天一大早卻被發現暴斃在牛舍中,這些牛大都被磨成粉末,然後再餵給其他的牛。這其中只要有一隻是狂牛症患畜,就可能傳染給數以千計的其他牛隻。」歐普拉自己也是大為震驚,只能簡單的說:「牛是草食性動物,牠們不應該吃其他的牛……這讓我再也吃不下任何漢堡了!」


當天舞台上,坐在我旁邊的是「全美牛肉生產者組織」的代表蓋瑞‧韋柏博士(Dr.Gary Weber),他負責向閱聽大眾保證我們的肉類絕對安全。我對這傢伙感到有些抱歉,因為當天他幾乎完全沒有施展的餘地,他無法反駁我所提出的「我們一直都在餵牛吃牛肉」的言論,只能指著一位不斷喘息的觀眾說這個問題不適合拿出來嚇人,希望藉此淡化這個事實。後來在進廣告的休息時間裡,他私下告訴我說他同意我的話,我們的確不應該把磨碎的牛屍加到動物飼料裡。


然而,到了6 月初,一群德州的畜牧業者還是提出了一紙告訴,被告除了我之外,還有歐普拉和她的製作公司「哈珀傳播公司」(Harpo Productions),控訴的罪名是「毀謗食物」!看來德州的畜牧業者和德州農業部顯然是認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保障言論自由的規定,並不包括允許人們說一些關於牛肉的壞話。由於牛隻期貨市場價格明顯下滑,原告控訴我「散發詆毀牛和牛肉的言論,致使他們遭受恥辱、困窘、自尊心受損,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極度鬱悶」,而根據德州的「誹謗食物法」,搜證的重擔基本上是屬於被告的責任。


1998 年1 月,德州阿馬利羅鎮召集了一支陪審團,要在眾多法案中決定我的言論是否有違背「合理確實的科學研究、事實或資料」--這是衡量證據的標準,不過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是,科學界本身對許多重大議題就存在有許多岐見爭論,這些岐見現在當然也存在於狂牛症事件中。


陪審團沒有接受他的邏輯。1998 年2 月,經過長達六個小時的討論,陪審團認為我們不需要負誹謗罪名與賠償責任,漫長的審判終於宣告結束。身為一個曾經被控為「食物誹謗者」的人,我可以告訴你,在這場荒謬的法律訴訟背後,隱藏著一個醜陋的事實。


美國人從小的教養讓他們相信有人會為他們的食物安全把關,令人恐慌的真相是,負責確保我們食物品質的是美國農業局及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責任,這些官僚體系不但效率低落,而且其行事一向被認為不像公僕,反而更像是肉品及乳品工業雇用的員工。

我從一個肉畜養殖業者變為畜牧業的復仇女神的過程,是一段非常奇特的旅程,它帶我離開閹割小牛的生活,去體驗華盛頓政治圈的挫敗險阻;讓我從高科技農業的擁護者搖身變為其執業者的控訴對象。我不會假裝瞭解旅途中每一次衝擊的意義,有時我甚至覺得自己在前半段旅程裡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可以非常確定的說:這條路上所有的路標都與我的健康有關。每次我以直覺作出一個能促進身體健康的決定,都像是一道燦爛照耀的光明,引領我走向一條最後證明是棒極了的康莊大道。


我寫這本書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與大家分享我所學到的經驗--對我們個人健康最好的選擇,最後如何變成對我們所居地球最好的選擇。雖然有太多美國人遇到的第一個關於自身健康的抉擇,就是非常嚴苛的問題--要做心血管外科手術還是血管清理術;或是選擇化療還是放療,然而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有意或無意間做許多選擇,這些選擇會決定我們將通往那痛苦的抉擇,還是另一個更幸福的結局。當然,我們的每一次選擇,也都決定著這副身體將得到什麼樣的養料。


要如何確定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呢?那就得從認識事實開始了!


【文∕圖:柿子文化《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作者霍華.李曼】

2009年11月11日

荷蘭病 (工商時報, 2009/11/11)

荷蘭病(Dutch disease)指的是1950年代荷蘭因在北海發現了石油而發了一筆橫財,卻帶動該國貨幣升值而使其製造業的價格競爭力大減,後來被引申為天然資源的豐富反而拖累經濟發展的一種現象。

2009年11月10日

台北京觀察站/小馬舞劍刺到濤公 (經濟日報, 2009/11/10)

台灣老想為大陸上一堂民主的課,什麼一人一票啦、言論自由啦、多黨競爭啦。大陸並不買賬,反而是在經濟力量增長後大聲地向國際宣布:西式民主不適合中國,中國永遠不會實施多黨競爭,中國適合一黨專政、全民協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坦白講,中國共產黨的這種立場有其現實基礎,不能等閒用專制落後視之。


一個外來人,只有在深入中國社會現實、深刻瞭解中國歷史、走遍中國農村後,才能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中國當前政體的現實意義,以及為什麼百姓會接受一黨專政的理由。


大陸許多知識份子,尤其是身上有深刻文革受害烙印的具有文人氣息的人,往往嚮往法國大革命的民主自由理念,或英美的憲章選舉理念。在當政者看來,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噪音,小者消音,大者入獄。


徹底一點講,在大陸實施多黨競爭、一人一票是看不到的,至少現在閱讀本篇文章的人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那麼,台灣是不是就應該放棄對大陸的民主呼喚呢?是不是就應該採取「先經濟後政治」的弱勢姿態呢?是不是就應該選擇「不獨不統不武」的政治回避策略呢?


馬英九最近向國民黨體制內揮出的一拳,拳風意外掃到了共產黨。中常委全體辭職重選,此處用大陸語言注解,就是「端正黨的形象、增加黨的代表性」,換句話說,就是要「徹底實施黨內民主、黨務機制的透明化」。


如果新華社用上述大陸語言作標題來描述馬英九的這一動作,共產黨的基層年輕黨員、懷才不遇的資深黨員,不知道會多麼的心有戚戚焉。他們都是衷心擁護共產黨一黨專政的人物,但他們會想:對呀,黨內可以民主化啊,黨內可以選舉啊,這不妨害一黨專政啊。


馬英九可能不知道,他的這一招無意打到了大陸政治的真正要穴。但凡主張中國全民選舉的「有識之士」,怎麼出招其實打的都是稻草人;中國當前民主進程的「實體要穴」,其實是黨內民主的壓力。


生活在台灣的人也許不知道,大陸百姓在網路上痛批共產黨的大有人在,但呼籲多黨民主競選的人卻寥寥可數。幾乎所有大陸百姓都明白一個道理:中國不能實施西式民主,西式民主在中國的社會文化條件下將帶來萬劫不復的災難。但是,這個全民默契並不妨礙大家期望一個更民主的中國。

從種種現實條件來看,世人不要去期望中國出現兩黨政治或西式民主,更佳方案是一黨專政下的黨內民主,讓實質的民主機制在黨內實現。世人在看中國時不應該被「一黨」的死概念拘束,要知道這「一黨」就有7,000萬人,7,000萬個頭腦,7,000萬張嘴,那可相當於一個法國啊。法國7,000萬人容得下幾派意見競爭,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7,000萬人容不下幾派意見競爭?永遠不要忘記,「中國特色」是一個威力無窮的辯證概念。鄧小平把它用的出神入化,中國那麼大,智慧者難道就一個鄧小平?我很難想像。


黨內民主在台灣,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都還大大地落後體制民主。樂見馬英九在國民黨內把它推到極致,期望民進黨也把它推到極致。如果做到了,台灣將成為世界政治史上的一個奇蹟範例,這是台灣最好的護身符。


也許,馬英九應該託人帶信給胡錦濤,他這次的 「項莊舞劍」 ,刺到沛公純屬意外?


(作者深耕大陸多年,taibeijing@gmail.com


【2009/11/10 經濟日報】